百科全书吧

位置:首页 > 历史 > 风云人物

革命烈士赵一曼独生儿子现状 赵一曼儿子

赵一曼(1905年-1936年8月2日),字淑宁,原名李一超,四川省宜宾市白花镇白花场村人,中国共产党党员,抗日烈士。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,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。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,率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,在与日寇殊死搏斗中为国捐躯。留有著名诗篇,《滨江述怀》等,其故里四川宜宾有“赵一曼纪念馆”,相关电影有《赵一曼》、《我的母亲赵一曼》等。2010年被评为“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”之一。

革命烈士赵一曼独生儿子现状 赵一曼儿子

1928年,赵一曼回国后,一直在上海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。1928年4月,赵一曼与陈达邦结婚。赵一曼回下一子。取名“宁儿”(陈掖贤)。1930年,赵一曼带孩子回到上海,抱孩子寄养在陈达邦大哥陈岳云家。

解放后,陈掖贤的亲姑姑陈琮英(任弼时同志爱人)找到他,送他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书。这时,他和生父陈达邦(赵一曼丈夫)也联系上了。

1950年,由于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,电影《赵一曼》很快摄制完成,在全国上映。从此,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。然而连编剧于敏都不知道赵一曼究竟是谁。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的陈琮英(任弼时同志爱人)对李一超是了解的,但她无法将李一超和赵一曼两个名字联系到一起。陈掖贤已长大成人,从人民大学外交系毕业后,被分配在北京工学院工作,他知道自己的妈妈李一超是为革命牺牲的烈士,却也难以想象自己的亲生母亲就是电影中的赵一曼。

赵一曼与儿子合影

1955年1月2日,李一超的姐姐李坤杰写信给陈琮英,告诉她:经过李一超的战友和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确认,赵一曼就是陈达邦的妻子、陈掖贤的妈妈李一超,得知赵一曼是自己亲生母亲的消息,看到母亲在英勇就义前留给自己的遗嘱,陈掖贤一字一划地抄了下来,并把“赵一曼”三个字刻到自己的手臂上,狠下决心,一定要遵从母亲的遗教,忠于人民,报效祖国。

1955年,陈掖贤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,分配到北京工业学院任教。当政府通知他去领赵一曼的抚恤金时,他拒绝了。他说:就当将这笔抚恤金捐助给国家搞经济建设。

1960年,当家乡不断传来饿死人的消息时,陈掖贤终于忍不住,提笔给毛泽东写信,写了饿死人的事情和党在大跃进时期所做出的一些失误决定;还把人民生活艰苦的情况以《忆秦娥》词牌填词给毛泽东。因为陈掖贤住在中南海(陈掖贤住在姑父任弼时家),陈掖贤找人直接送给了毛泽东。毛泽东看后,十分震怒。但得知写信人是赵一曼的儿子,他没有追究。后来陈掖贤被分配到机电研究院六机床厂工作。

(赵一曼给儿子陈掖贤的遗书)

文革中,当父亲陈达邦被康生等人诬陷打倒时,陈掖贤百思不得其解,多次提笔向康生和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写信,为父亲申辩。因为对文革和康生等人不满,加之在信中提及天安门为什么只挂毛主席像等问题,陈掖贤一夜之间被打成“现行反革命”。当红卫兵去家里抓捕他时,他翻墙而逃,在京城远郊荒野躲了10天,因饥饿和思念女儿他被迫回到单位,随后在牛棚里隔离审查。

1969年6月,陈掖贤所在的北京工业学校被解散,与精密机械研究所组成第六机床厂,全体教职员除少数人当干部外,全部下放当工人,陈掖贤也到了第六机床厂。此间陈掖贤的心情更加郁闷,每天低头上下班,很少与人交谈。因陈掖贤的爱人经常住院,造成经济更加拮据。

1974年秋,陈掖贤好几天没去上班,同事到他家看时,发现他躺在床上不能动了。原来他因没钱吃饭已经饿了四、五天,同事们赶快把他送医院抢救。1982年8月,陈掖贤又是几天没上班,8月15日同事们到他家看他,发现他已自缢身亡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