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科全书吧

位置:首页 > 历史 > 历史解密

解密1934年南昌机场大火案 戴笠为何竟因此发迹

蓝衣社是20世纪30年代由一群黄埔生创建的秘密组织,胡宗南、郑介民、戴笠都是由此发迹。几年后成为民国三大派系之首,最终演变成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法西斯化运动。蓝衣社创立七年后因种种矛盾不宣而散,分化为三青团和军统局。

解密1934年南昌机场大火案 戴笠为何竟因此发迹

机场大火惊动蒋介石

所谓“南昌大火案”发生在1934年6月。这一夜,南昌机场连片的营房、停放在机场上的几架飞机连同众多的仓库,很快被火光吞没。直到凌晨时分,火光才渐渐暗淡下来。南昌机场处处灰烬。众多主要传媒的记者,团团围住了现场的最高官员、原航空署署长徐培根(蓝衣社外围分子)。

此时,徐培根已接到调令20几天,但新署长尚未上任,南昌机场仍由他负责。面对记者的种种提问,徐培根一言不发,眼里不断地溢出泪花。

几个小时后,全国各大早报纷纷刊登了南昌大火的消息;众多独立报纸也发表了评论。它迅速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事件。

是千万华侨的血汗,无数市民的积蓄,乃至妇女的首饰和学童的零花钱,支撑起了草创的中国空军。空军是中华民国的希望,由三万民工历时九月、艰难建成的南昌机场,更曾使举国欢腾。这样的重重背景,使机场大火震动全国。南洋、欧洲乃至美国的众多华人报纸,也以呼天抢地的笔调,报道了这个事件。

大火也使得蒋介石异常惊诧、“悲痛莫名”。他命令侍从秘书、调查课课长邓文仪(蓝衣社元老)组成密查组,查清起火原因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。

邓文仪整整奔忙了大半个月,找到了大火的发端处:一处修建于1902年的旧式营房。徐培根后来谈到,“(营房)为木制,系副署长陈庆之要求改为航空队用。因房子已旧,需重修地板,在屋内堆有刨下来的木皮,火灾即是由吸烟引发刨花起火所致”……

然后,是责任人的追查。

这个责任人,被认定为一名执勤士兵。按照规定,在机场殷勤时不准吸烟;在烟瘾大作的情况下,这名士兵躲进了那处营房,无意中酿成这把震惊全国的大火。邓文仪由此得出结论,该案系“过失事故”。

这时候,各种民间谣传层出不穷,邓文仪感到了极大压力。为此,他迅速整理《密报纪要》,并提出三条处理意见:公审、枪毙肇事士兵并追究其官长责任;向海内外公布调查结果;邀请民众代表前来南昌听审,“以正视听”;最后,是迅速调拨专项资金,修复机场,以平息民间的普遍声浪……

此时,一个神秘的告发者出现了。

“告密者”与“劝阻者”的角力

《密报纪要》抵达蒋介石案头的第二天,南昌一家小报即全文刊登了这份文件,并附发长篇评论。该评论一口咬定,要被枪决的那名士兵,连同众多被撤职的军官,都不过是替死鬼。南昌大火,源于人为纵火,“纵火案在消弭贪污罪证。该员地位甚高,且和调查主官勾结甚深。官官相护,不仅贪污前案,即此滔天巨案亦将石沉大海……”

此后几天,众多报刊纷纷转载此文,一些大报还发行了“号外”,它们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徐培根、邓文仪,宣称徐培根是纵火罪魁、邓文仪乃包庇祸首。

其中流传极广的一个传闻是,这是一起极端恶劣的人为纵火案。纵火主谋徐培根不仅领着一份高薪,有着大笔灰色收入和受贿所得,他还很深地介入了证券、期货等投机领域。这一年,在期货市场,徐培根先后亏损了两三百万元。这么多钱,徐培根是从哪里来的?毫无疑问,是贪污、是挪用购买飞机的公款!及至事发前,徐培根即将被调走,倘若不销毁各种收支账目的话,贪污挪用必定案发。为此他指使亲信,在几处营房泼上汽油,制造了这把骇人听闻的大火。

与此同时,另一个说法不仅迅速传播于江西、宁沪各地,此后几十年,它甚至进入了许多严谨的历史传记著作。那就是“回扣说”:大火是徐培根纵火引发的,目的也是消弭贪腐证据。不过,徐培根的腐败,并非贪污、挪用,而是向美国公司购买飞机时收取的回扣。

而这个神秘的“告发者”,将这些说法汇报给了蒋介石。蒋介石当即下达手令,决定将徐培根连同“肇事士兵”、“责任长官”统统枪毙。

枪毙手令却被另一个人劝阻住了。“劝阻者”老谋深算地谈到,无论南昌大火是否人为纵火,都要将它定案为过失事件;此时枪毙徐培根的话,贪污腐败、人为纵火即成铁案,它必将影响形象。可先软禁徐培根,如有需要再杀不迟。同时,他提议撤销邓文仪的一切职务。

但他反对由CC系、中统势力复查此案。他说当务之急,是立即派遣干员前往美国,察访飞机制造商,查清徐培根是否收取回扣,“以正视听,挽回影响”;以防止有人因一已私愤,对蓝衣社落井下石而不惜扩大事态,使案件越描越黑,这个“干员”不能是CC系、中统人物……在他的建议下,这个“干员”人选,选择了特务处的负责人戴笠。

几十年来,沸沸扬扬,导致了蓝衣社重大挫败的“南昌大火案”,其真相始终隐藏在历史的深沉黑幕之下,让人无法瞥见它的根本。事实上,大火就如邓文仪所汇报的,由那个士兵的过失引发国家级的无风起浪、一波三折,则完全是人为的结果。

事实上,这是CC系、政学系的主要官僚,极其高明地利用“无官不贪”、先入为主的社会普遍心态,既有默契又相互防范,试图一举摧毁蓝衣社的倾轧杰作。在中华民国的历史里,几乎没有另外一个倾轧安全,可以和它相提并论。

戴笠的发迹

那个神秘的“告发者”,也就是将《密报纪要》泄露给舆论界的人,很久以后,才被人得知是CC系领导人之一陈立夫。而那个神秘的“劝阻者”则是政学系的头号人物杨永泰。

是时,三系之间的倾轧关系错综复杂。杨永泰不希望蓝衣社迅速被瓦解,他要留着这群毛头小伙,去为他分担CC系的可怕压力……为此,他以无可非议的理由,阻止CC系、中统的势力介入“南昌大火案”复查,以免陈氏兄弟乘胜追击、扩大事态。

据说,在软禁徐培根、罢免邓文仪之前,蒋介石召见了邓文仪,并历数着他种种“乖张失当”之处。这之后的问题,就是原属邓文仪、包括千余特工、堪比CC系、中统势力相提并论的调查课,将花落谁家呢?

1934年7月底,戴笠从美国赶回南京。他此行不仅以翔实证据证明了徐培根没有收取回扣,并且他在美国的短短几天内,面见许多华侨领袖、华人报刊记者,让千万华侨渐渐相信,机场大火是一起“过失事故”。

8月初,蒋介石的一道命令让戴笠欣喜若狂:已失去邓文仪的调查课“原有人事”,一概并入特务处;多达千余名特工专家、职业侦探,从此将划归他的手下。接到手令当夜,戴笠召集了全部驻京特务,大肆庆祝。席间,戴笠颁布了严令:各特务必须对调查课人员一视同仁,倘有先后、门户、小派系之分,一律格杀勿论!

次日,他就迫不及待地行使起了自己的新权力。按照邓文仪交出的花名册,他命令调查课全部的1628名人员,即刻到南京受训并改组。与此同时,在他的率领下,145名特务处原有人员,也全部到机场、车站、码头隆重迎接,以示欢迎。

几十年后,邓文仪心情复杂地谈到,“此为戴笠俱事业中之重大事件……特务处由此始为一组织,军统局由此成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