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科全书吧

位置:首页 > 历史 > 野史秘闻

揭秘严嵩的坏名声是怎么得来的

严嵩是哪个朝代的

揭秘严嵩的坏名声是怎么得来的

严嵩是明朝著名的奸臣之一。他出生于1480年,那时在位的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,之后则是孝宗,而在他高中进士的1505年,孝宗去世武宗继位,而严嵩真正报效的皇帝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。

因为严嵩在考中进士几年后,突发大病不得不退官回家,之后有整整十年时间一直在家隐居读书。等到他重新回到官场后,又有十几年一直北京和南京的翰林院任职,并没有大的作为。直到他高攀上自己的同乡、当时已经是礼部尚书深受皇帝宠信的夏言后,严嵩才真正步入官场,被人所熟知。而那时,早已经是明世宗在位的嘉靖年间。

严嵩重新做官的时候大约是40岁,而等到他升为南京礼部尚书时已有52岁,所以严嵩属于那种为官较晚成名更晚的人。不过之后,因为先有夏言的扶持、后以自己的讨好换来皇帝的宠爱,严嵩一路高升,很快入朝为官得到皇帝信任,仅仅只花了十年就成为了内阁大学士,之后没几年就成为内阁首辅,从此把持朝政。

严嵩专权了大约20年,1562年他被罢官抄家。最后无家可归的严嵩,在外流浪了两年,因病去世,享年87岁,而明世宗也是在那一年去世

对于一个大臣而言,他的一生主要就是为官的那些年。而严嵩为官的几十年,从得到重用开始到结束就一直是明世宗在位期间,所以,严嵩总的来说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人。

嘉靖与严嵩

《嘉靖与严嵩》是一本历史图书,作者名叫苦乡,2011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,平装版共354页,定价38元。由名字就可以知道,该书讲的是嘉靖皇帝与他的宠臣严嵩之间的故事,而它的全名还包括“是非君臣”,可以说整部书是在为这两人平反。

苦乡是湖北人,原来是一个农民,后来发表了许多作品,大约300万字,其中也有不少获得了各类奖项。他是中国农民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百万言巨著作家。苦乡的代表作品有《北京城里的农民工》、《刀刃上的明朝权臣——严嵩》等。

嘉靖与严嵩,后世对这两人的评价大多以负面为主,认为一个是昏君,一个是奸臣。但历史常常是掩藏的,真相并不一定就是主流观点说的,尤其是嘉靖皇帝一直颇有争议。

对于嘉靖皇帝,人们大多知道的是他沉迷道教,重用奸臣严嵩,但对于他的优点和功绩常常就被忽略了。比如,嘉靖极为聪明,据说丝毫不必朱元璋差;统治前期出现了“嘉靖中兴”,有颇多改革之处。有一点必须说明,嘉靖沉迷道教,喜好炼丹来长生不老,二十几年没上朝,但这不代表他就不顾朝政。其实,他白天修炼,晚上批阅奏章,时常要到凌晨几点才睡,因此嘉靖一直掌握着朝廷大权,所以才能因为道士的一句话就让权臣严嵩丢官回家。

而严嵩也不只有缺点,除了他在书法文学方面的造诣,据说他还有勤奋好学、忠于妻子、知人善用等不错的地方。

严嵩坏名声是怎么得来的

严嵩被《明史》列为明朝六大奸臣之一,后世流传的故事、改编的戏剧和电影里,他也一直是以奸臣的形象示人。但其实,严嵩有不少评价是错误的,而且也有许多优点。那么严嵩如此恶劣遗臭万年的名声是怎么得来的呢?

首先,来自他权力斗争的对手。严嵩专权二十年,铲除了不少异己,也树立了许多政敌,比如徐阶。徐阶不仅是严嵩倒台的幕后推手,据说也是让他儿子严世蕃罪名成立而被斩首的策划者。而他想要斗倒严嵩,谋取更大的权力,就必须泼脏水。所以他们对严嵩的指责和批评,往往是有夸张和诬陷的地方。

其次,来自文人的指责和辱骂。文人需要赢得名声谋取官位,除了自己写出一首好诗、好文章之外,还有一个方式就是批评恶人来树立自己正义的形象,而严嵩是一个不错的对象。儿子啊众多骂严嵩的文人里,骂得最凶的是王世贞,他为严嵩写的传记里对他极尽指责,此外据说以严嵩儿子严世蕃为原型的小说《金瓶梅》也是出自他手。

然后,来自清朝朝廷的贬低。清朝刚建立,汉族对满族统治的反感还很深。清廷为了使汉族文人士大夫服从统治,一方面大兴文字狱,另一方面就是寻求与他们的相似处。为了减轻抵触,清廷就拿明朝来说事,把严嵩定性为奸臣加以贬责。

最后,来自百姓的不知情。严嵩的故事和小说在民间各种流传,然后又被改编成戏文搬上舞台,不明2真相的百姓听着故事看着戏剧,里面严嵩奸臣形象也慢慢就深入人心。

严嵩的下场

严嵩的下场并不好,他是明朝有名的大奸臣。严嵩在妻子死后按旧制回乡,此时的严嵩已经八十多岁了,话已经讲不清了,他上陈的奏折多是请别人代写。皇帝对那些严嵩的周折很不满意,对他非常不满。

这时的严嵩还和次辅发生了矛盾。次辅知道皇帝对严嵩的不满后,买通皇帝亲近的道士。那道士对皇帝说现在有父子在朝堂上兴风作浪,正等待皇帝的发落。皇帝心有所动。不久后,皇帝的寝殿发生了大火,严嵩建议他去南宫居住。南宫曾是英宗被囚禁的地方,皇帝觉得很晦气,对严嵩愈发不满了。次辅提出修建更华丽的寝殿的建议更得皇帝的欢心。

朝堂上其他的臣子也发现了皇帝对严嵩的态度,上奏弹劾。在次辅的暗地操作下,严嵩被削去所有的官职。严嵩的儿子是个非常贪婪的人,经常用他手中的权利欺压百姓。为此,他也受到御史的弹劾。严世蕃本是守卫雷州的士官,后来却逃回了老家。严世蕃的行为被人告发,皇帝非常生气,最后判处了斩刑。严嵩受到了儿子的牵连,被削籍成为了普通百姓。严嵩的家产也被全部没收。皇帝将那些被查收的钱财一半充入国库,一半用作军饷。

年迈的严嵩最后只能在茅草屋中艰难过日,饭也经常吃不饱。两年后,严嵩孤独地去世了。严嵩死时甚至没有棺材,也没有来吊唁的人。严嵩的下场不可谓不凄惨。

明朝严嵩的简介

严嵩是明代的六大奸臣之一,在嘉靖年间专权长达二十年。严嵩一生通过讨好高官、皇帝来获取官位,通过铲除异己来增加权势,通过结党贪污来丰富钱财,最后因为道士的一句话而被削官抄家,落了个无处安葬抛尸荒野的下场。

一开始,严嵩只是一个翰林院的小官,而且一当当了十来年。之后,严嵩通过巴结讨好同乡的顶头上司夏言,在他的举荐下才平步青云,之后还被调入了京城任职,见了皇帝做了高官,甚至进入了内阁。不过等到严嵩官居高位,他就开始忘恩负义,各种诬陷谋害夏言,怂恿世宗将他罢官,最后踩着他的尸体更上一层,当上了内阁首辅。

除了巴结夏言,严嵩更会讨好的其实是皇帝。世宗沉迷道教,喜好炼丹等长生不老之术,于是严嵩就投其所好,不遗余力地为皇帝建造斋醮修炼用的宫殿,花费大量精力来撰写皇帝喜欢的青词,因此他也被称为“青词宰相”。就是因为他懂得朕心善于讨好,所以才能在敏感善猜忌的嘉靖皇帝身边保持恩宠如此之久。

严嵩自己权倾朝野,他的儿子和党羽也是为虎作伥,横行霸道。他们不断结党营私,通过贪污、卖官等各种方式敛财,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曾经夸下海口说,朝廷还没他有钱。

最后,把持朝政二十年的严嵩却突然失去圣宠,又是罢官又抄家,而原因只是一个道士给皇帝做的一次扶乩,说的一句话而已。

历史上的严嵩是奸臣吗

判断一个人是忠臣还是奸臣,一般从他的功绩和品德两方面进行分析,两者相加,功大于过,善大于恶,那就是忠臣,反之则为奸臣。而从严嵩的生平来看,他在这两方面都称不上好,所以是一个奸臣。

严嵩一生为官大约40年,其中二十多年官居高位,甚至身为内阁首辅等同丞相,专权一时。加上明世宗嘉靖皇帝对他十分信任,严嵩原本是可以大展宏图,做出一番事业来改变当时朝政的混乱、官场的腐败等问题。但是就已知的史料来看,他并没有做出什么功绩,既没有劝阻皇帝专心朝政,反而鼓励纵容他沉迷道教。严嵩一生做出了不少危害社稷的事情,比如,严嵩陷害了不少忠良,比如提拔他的夏言、弹劾他的杨继盛等人;比如,卖官鬻爵,疯狂敛财;比如,纵容儿子和手下为非作歹等。

就严嵩的个人道德而言,后世存在一定的争议,毕竟人性复杂。从之前举例的恶行来看,严嵩的品德应该用败坏来形容。但是,严嵩也有不少亮点:比如勤奋好学,一生笔耕不辍;比如,一生只有一个妻子没有小妾并一直忠诚于她;比如,热心乡里,为家乡修建了不少桥和路。

不论严嵩的个人道德是否恶劣,至少称不上美好,而他又毫无功绩反而恶贯满盈,无论如何都只能称之为一个奸臣。与他相反,张居正,虽然专权贪污个人品德不佳,但改革政治功在社稷,所以总的来说是一忠臣。

严嵩父子的人物介绍

严嵩因为一生忠于自己的妻子,没取小妾,所以子嗣不多,据记载,只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严世蕃。因为是独子,严世蕃从小深受严嵩宠爱,他也一直仗势欺人胡作非为,最后严嵩凄惨的下场也可以说某些程度上是受到了儿子的牵连。

据说,严世蕃长得短小矮胖,和瘦瘦高高的父亲严嵩很不相同。不过他在智力方面很好地继承了严嵩,所以从小聪明机灵,长大后通晓时务,很回揣测他人的心意,甚至被称为是嘉靖时期第一鬼才。严世蕃没有通过科举入朝为官,而是借了严嵩的恩荫,先在国子监读书后来直接做官,在严嵩的扶持提拔下,一路高升。

后来因为严嵩官居高位,任内阁首辅,但年事已高又要时常伺候在皇帝身边,于是他就慢慢把政务工作交付给儿子严世蕃来接手。而他写的公文票拟十分迎合嘉靖皇帝的心意。此外,据说严嵩被皇帝赞赏的许多青词,也是出自严世蕃之手。由此可见严世蕃的聪明,因此在当时父子俩被称为“大小丞相”。

父子俩权倾朝野后,愈发肆无忌惮,严世蕃更是骄奢淫逸,无恶不作。严世蕃通过卖官鬻爵等方式大肆搜刮钱财,多到富可敌国,他把金山银山藏在地窖里,有次给父亲看,严嵩就感觉可能大祸临头。严世蕃的生活更是奢靡,妻妾27个,侍女更是无数,据说《金瓶梅》里的西门庆就是以他为原型,当时还有关于他的美人盂的故事。

最后,严世蕃被弹劾入狱,第二年被斩首,也是因为他,已经被削官的严嵩被贬为庶民,抄尽家产。

宰相严嵩是哪里人

严嵩是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介桥村人,所以他的号里有一个就是“分宜”。因为是严嵩的故里,那里也一直在以严嵩作为自己发展旅游业的文化名片,保留了许多严嵩的遗迹和文物。据说现在,村里还有许多与严嵩同族的严姓后裔。

严嵩一生在世87年,其中25岁高中举人前一直居住于家乡,而之后不久他因为患上大病而退官回到原籍整整十年,以及最后他倒台后死前也是被送回家乡。因此,严嵩一生有接近40年的时间是生活在家乡的,因此,他给家乡留下了许多文物和遗迹。

据说在岩松的家乡,和他有关的历史遗存,有数百件之多。比如他的故里有几十栋明清时期的古祠,有严嵩的真假墓地,有严嵩的家庙等,同时也流传了不少有关的传说。比如,介桥村原来叫介溪村,因为当地有一泉水自西向东流淌,形成了一个池塘,被称为介塘。严嵩的父亲在当地捐资修建了一座石桥,严嵩后来把它称为介桥,于是该村就改名为介桥村。

擅长诗词的严嵩,据说一生写了1300多首诗词作品,其中描写赞颂江西省名山名胜的诗词就有200多篇。比起他的诗词,严嵩更为留名青史的是他的书法。就跟诗人喜欢在旅游时写首诗来抒发感慨一样,擅长书法的文人大多也喜欢在名胜古迹留下自己的墨宝,此外也有许多人愿意来求他的墨宝。所以在严嵩的家乡,他的书法作品有不少。

现在发现的严嵩的文物不多,两方私印,一张卷轴,一件御赐的皇袍,两件象牙朝笏等。

至公堂和严嵩的关系

至公堂是中国古时候科举考试的大殿,就是考场。而与严嵩有关的至公堂位于现在的北京,是清朝时期京城顺天府乡试的贡院,因为此处大殿的匾额上“至公堂”三个字据说就是严嵩本人所写。

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,发明于隋唐,到明清才趋于完善。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、乡试、会试和殿试四级,乡试是第二级考试,明清时期每三年在各地省城举行一次,考中就是举人,而在举人中位列第一的就是解元,而举人在原则上就已经获得了选官的资格。

顺天府乡试,因为位于京城更接近朝廷,其他各地的乡试相比,虽然名义上是平等,其实更高级一些,所以被称为“北闱”(“闱”是科举试院的意思),是天下乡试第一。而作为乡试贡院的门面,匾额上的“至公堂”三个字竟然是上一朝著名的奸臣所写,自然有失朝廷体面,甚至是大逆不道。

所以当清朝乾隆帝知道此事后就极为不舒服,想要把它换下来。于是,他命令满朝文官推举书法好的人来写“至公堂”这三个字。而乾隆本人也是以博学文采著称,所以喜欢舞文弄墨他自己也书写了好几遍。可是,最后乾隆发现,不管是自己御笔写的还是百官写的,都还不如严嵩已经写好的三个字。无奈之下,乾隆只好作罢,仍由严嵩书写的“至公堂”匾额挂在那里。由此可见,严嵩虽是一代奸臣,但书法造诣的确不凡。